正规股票配资软件_炒股炒股配资_配资炒股炒股

炒股炒股配资

读书 | 普鲁斯特如何先于科学揭示了记忆的易错性

发布日期:2024-02-29 12:29    点击次数:99

《普鲁斯特找到了记忆的秘密》[美]乔纳·莱勒 著 庄云路 译 湛庐文化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普鲁斯特如何先于科学揭示了记忆的易错性,这与他《追忆似水年华》中提到的玛德琳蛋糕又有何种关系?

乔治艾略特是如何发现大脑具有可塑性的?法国大厨埃斯科菲耶是如何凭直觉发现了鲜味(第五种味道)的?塞尚是如何参透了视觉的微妙之处的?泰因又是如何通过写作实验展示了语言的深层结构的?

在这个技术驱动的时代,人们很容易相信科学可以解决每一个谜题。毕竟,科学治愈了无数疾病,甚至把人类送上了太空。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并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在对大脑奥秘的探索过程中,艺术时常超越科学而捷足先登。在艺术与科学的角逐中,《普鲁斯特找到了记忆的秘密》揭示了艺术一次次胜出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内文选读:

艺术领先于科学,揭开大脑的奥秘

我曾在一个脑神经科学实验室工作。我们致力于探究大脑是如何记忆以及细胞群是如何记载我们的过去的。当时,我只是实验室里的一名技术人员,一天中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实验室的工作台上做一系列奇奇怪怪的动作:放大、涡流、移液、测序、蒸煮等。这只是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但让我觉得意义非凡。难题经过“蒸馏”后变成了小问题,而且如果我的实验没有失败的话,终究会得到一个答案。真理似乎需要慢慢地沉淀,仿若尘埃徐徐落定一般。

与此同时,我开始阅读普鲁斯特所写的书。我常会把他的《在斯万家那边》带到实验室,在等待一项实验完成的空当读上几页。当时,我对普鲁斯特的期待仅限于娱乐休闲一下,或者从他那儿学一些遣词造句的艺术。对于我来说,他写的那个关于一个人记忆的故事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追忆似水年华》只不过是一部与科学逻辑相反的虚构的作品。

“故事逻辑”与“科学逻辑”在形式上往往很难区分。比如,我常常用首字母缩写词来代表科学的相关内容,而普鲁斯特则钟情于使用那些游移飘忽的散文诗语言。一旦看透了这一点,我便从两者中发现了某种让人惊讶的一致性。这位小说家预言了我的实验,在脑神经科学如何阐释人类记忆运作这一点上,普鲁斯特与我的实验不谋而合。你若细心聆听就会发觉,它们用不同表达方式所讲述的其实是相同的东西。

我在本书中所写的正是早于脑神经科学获得发现成果的那些艺术家,正是那些先行接触到人类大脑真理的文学家、画家和作曲家。当今的科学只不过是重新发现了这些可触可感的鲜活真理而已。而这些文学家、画家和作曲家的想象力早在彼时就已经预见了在未来才会验证的科学事实。

当然,这并不是知识进步理应遵循的必然模式。艺术家为我们编织出了美丽的故事,而科学家则客观地描述了宇宙。在科学论文高深莫测的行文中,我们期待的是其对现实的完美映射。我们相信,终有一天科学会解释一切。在这本书中,我试图讲述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尽管这些艺术家见证了现代科学的诞生——惠特曼和艾略特思考了达尔文主义,普鲁斯特和伍尔夫崇拜爱因斯坦,但是他们对艺术必要性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当科学家开始把思想划分为各个解剖部分时,这些艺术家则想要从内部理解意识。他们说,真理必须从我们自己开始,从我们对现实的真实感受开始。

对于感受现实,这些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文学家普鲁斯特整天躺在床上,在他大脑的记忆库中“翻箱倒柜”;艺术家塞尚则连续几小时盯着一个苹果;美食家埃斯科菲耶就想努力讨好他的食客;音乐家斯特拉温斯基则一直在努力不去取悦他的听众;而斯泰因则喜欢玩文字游戏。然而,虽然这些艺术家感受现实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所有人都共有一个浓厚的兴趣,那就是对于人类心理奥秘的深层体验。他们的创作就是在寻求这一体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使之与自己尚未理解的神秘世界相连。

这些艺术家生活在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19世纪中期,当技术篡夺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王国的宝座后,人性受到了质疑。由于科学取得了让人痛心的发现——灵魂会随着身体的消亡而消亡,不朽的灵魂会死去。人类可以证明自己是猴子的同类,而不是坠入人间的天使。在对人类属性新型表达方式的疯狂搜寻中,艺术家想出了一个新方法:照镜子。(正如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说的,“大脑意识到了它自己”。)这种向内的转变创造了一种颇具敏感自我意识的艺术,它描绘的主题正是我们的心理。

现代艺术的诞生可谓百家争鸣。但现实是,大众既不习惯自由体诗,也不习惯抽象画派,更不习惯没有情节的小说。他们普遍认为,艺术就应该是美的、令人消遣愉悦的,最好两者兼具。它应该向我们讲述这个世界的故事,让我们过上本该拥有的生活,或者我们可能拥有的生活。现实是困苦的,艺术本该是我们逃离困苦的避难所。然而,现实主义者却拒绝提供我们想要的艺术。在一种令人惊讶的傲慢和野心的驱使下,他们试图创作出一种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小说。尽管他们的艺术很晦涩,但他们还是想要达到一种另类的共识——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与片段中,他们想要我们看到另一个自己。

作者:

文:[美]乔纳·莱勒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埃斯科菲耶普鲁斯特艺术艺术家科学发布于:上海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