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股票平台好 1960年,缅甸请我国出兵剿灭国民党余部,主席严令:谁越红线谁死
发布日期:2024-11-13 21:45 点击次数:108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俄罗斯镍矿产量25万吨哪个股票平台好,占全球总产量的9.3%。随着对俄罗斯制裁的加码,多国开始限制和审查载有俄罗斯相关货物的船只途经靠港,俄镍的交易和运输均受到阻碍与延误。在俄罗斯供给疑虑和轧空买盘带动下,镍价出现飞涨。
1960年,一场特殊的战役在中缅边境打响。山林之中,谍影重重,这是一场极为隐蔽的战役,甚至一度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直到数年之后,才有机会重见天日。中国边防部队、缅甸国防军与国民党反动集团武装——三股势力,在此对垒,围绕着一条特殊的“红线”,开启中缅联合勘界警卫战。
为了表示对缅甸方面的尊重,毛泽东特意做出指示:中国军官绝不能越过红线,违者必死!可是,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缅甸方竟然主动要求中方越过红线作战。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这场战争因何而起,又有怎样的结局?而这一切,还要追溯到这条红线的由来。
一、“红线”的由来:中缅边界划定始末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红线,因为它所划定的,正好是中缅两国的边界范围。说起中缅两国的边界,就必然要提到阿佤山。自古以来,阿佤山便是中国的领土,最早在汉代就有所记载,隶属于永安郡。明朝时,朝廷在阿佤山西侧设置宣慰司统领政务,直到光绪年间,中缅两国均未就此山划定的范围产生过争端。
但这份平静最终在1885年被打破了。1885年,正是清朝的光绪十一年,英国作为殖民者占领了缅甸,随后,开始与中国产生领土争论。
一年后,《中英会议缅甸条款》在北京签订,条约中规定,“中缅边界,应有中英两国派员勘定。”而这场漫长的勘定一直持续到了光绪二十六年,才有了阶段性的结果。
那一年,清朝派出两名官员,前往当地与英国官员共同商议尚未界定的南段地区。清朝的两名官员拿出了薛福成所绘的汉文界图,但是却遭到了英方首席委员司格德的驳斥。司格德称,这张图的经纬度与先前的条约不符。于是,他便亲自动手,重新划定了一条中缅之间的界线。这条线,便是赫赫有名的中缅“红线”,又称“司格德自划线”。
其实,除了红线之外,中缅边界的地图上,还先后出现了四种颜色的线条。为了反对红线,清朝官员重新界定,另外画出一条黄线,以表明中方的立场。两方争执之后,当地发生黄果事件,促使英方让步,在黄线的基础上,又重新画了一条绿线。而中方亦针锋相对,又在绿线的基础上,重定蓝线。
最终,为了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清政府做出让步,最终划定紫线。可惜,这场协商最终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中英两方皆不愿再退一步。因此,中缅南段的边界便一直没有划定。那条最初划定的红线,也成了英方在后续事件中一贯坚持的立场。
而谁也不曾想到,这条小小的红线争端,竟然持续了百年。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缅甸独立,英国殖民者的撤退使得这场红线争端彻底升级为中缅两国的边界问题。事态日益严重,解决刻不容缓。
1950年,云南解放,围绕着这条边界,中缅两国又发生了许多争端。好在六年之后,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努在北京展开会谈,正式发表了联合公报,陈述两国的边界问题。当年年底,两国军队相继撤出,边境局势得到了极大的缓和。
更令人欣慰的是,1960年年初,周恩来与吴努便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在这份协定中,两国决定成立联合委员会,一同调查与解决边界问题,还起草了一份《中缅边界条约》。
一系列条约的签订,都标志着中缅两国的边界问题解决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另一个严峻的考验也呈现于众人眼前:中缅两国,需要对边界进行重新勘探,竖立界桩。正是这场联合勘界行动,引发了一场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战争——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
二、1960年的转折:联合勘界行动
这场战争一共有三位主角: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缅甸国防军与国民党反动武装。原来,为了确保勘界工作的正常进行,中缅两国政府决定借此机会,剿灭在缅甸边界活动的国民党余部。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甚至需要追溯至十年前。
1950年,蒋介石率领大部分国民党将领败退台湾,唯独将一直残留的云南“国军”留在了边境。这支军队打着“复兴”的旗号,直接逃窜至缅甸境内,并且召集了一批从云南逃难而来的国民党残部,人数很快翻了一倍,扩充到了三千人。
这支军队成了蒋介石“反攻大陆”幻想的先锋部队,可惜没过多久,他们便又一次在和解放军的战争中失利,元气大伤,再次退回缅甸境内。从此之后,缅甸便成了这群人的栖身之地,数十年间,已经发展到了万余人的规模。
中缅两国重新勘定边界之时,这支军队气焰正盛,甚至还有了个所谓的首领柳元麟进行统筹。柳元麟原本是国军这支部队的副总指挥,现下摇身一变,将这支军队包装成了“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大摇大摆的在边境横行。
当时,缅甸政府自顾不暇,正忙于对付本国的反动势力,便只能听之任之,令这支国民党残部发展下去。必须明确的是,这支在边境线上徘徊游荡的部队,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缅甸,都将成为极大的安全隐患。
他们既可以趁乱在边境挑起事端,又可以周旋于中缅两国之间,进行栽赃嫁祸。中缅之间想要就边境达成新的共识,就必然要重新勘界,而想要勘界顺利进行,就必须解决这一隐患。
于是,1960年,缅甸“看守内阁”总理奈温访问中国时,正式提出了请求:他们希望由中国政府出面,两国共同出兵,歼灭国民党残余部队。消息一出,中国方面立马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首先出动的,便是周恩来。在中缅两国的边界谈判中,周恩来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面对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他也有着详尽的规划。
当年四月,周恩来曾在两次国事访问中特意腾出空档,停留昆明,和陈毅一起赵舰了昆明军区的副司令员鲁瑞林,向他了解国民党残部的分布情况。毛泽东对此也及时给予了批注。
早在一年前,他便在昆明军区上报的内参文件上指出,驻地军官需要对这股残部引起警惕,并要求中央军委派员去当地核查。而柳元麟也不曾消停,或许是意识到了大战的一触即发,国民党当局不甘示弱,竟于1960年的春天,向驻扎在缅甸的残军空投了一个400人的“特种部队”!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11月,中缅两方在昆明汇合,商讨作战事宜。在这次商讨中,那条沉寂许久的红线,被再度提及。作为同一阵线上的战友,缅甸和中国约定了各自的作战范围。
他们规定,中方军队要负责中国孟遮以西到云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点的剿灭与勘探工作。当提到两国边界问题时,缅甸方允许中方依照现有的界线,进入缅甸境内二十公里。星移斗转,当年英国所划定的中缅红线在此刻有了新的意义——缅甸方为中国所划定的二十公里,便是全新的“红线”。
指挥中方作战的杨成武再三强调,红线绝对不可以逾越。红线另一端,全权交由缅甸军队负责。为了作战能够顺利推行,在当时,整场战争都是保密的。
毕竟,“客随主便”原则一直是毛泽东所强调的重点。因此,毛泽东对这条红线做出了重要的指示:我军来去禁止,均听从缅甸政府的意见。而最重要的“四不”原则,也时刻铭记在每一个军人心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绝不越过红线。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强调:不干涉缅甸内部事务,不进行政治宣传,不要求缅甸供应物资。种种行为,无不展现了中国对于缅甸的充分尊重。
周恩来刚刚访问过缅甸,这次访问促使缅甸国会批准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此刻正是两国关系最为缓和的时期。相应的,这场战争,也是对两国关系的又一次考验。
按照原计划,战争应该在11月22日打响,但变故却突然发生了。20日,总参接到中央军委指示,表达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担忧。他们在仔细查看昆明军区送报的材料之后,敏锐地发现了缅甸军方在红线南边的兵力实在过于单薄,这使得原本制定的堵截配合作战难以实施。
中央要求军中负责联络的丁荣昌选取适当的时机,将这份担忧传达给缅甸方面。尽管有所顾虑,但中国的军队还是义无反顾地冲锋上前。
21日晚,二十二支突击队隐匿在夜色之中,向国民党残军的十六个据点飞速移动。第二天一早,战火点燃,枪炮之声不绝,两方激烈交手,十六个据点之中,只有两个扑空!解放军首战告捷,国民党残军第一军二师师长蒙宝业被当场击毙。
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解放军攻势越猛,国民党残军就越看出了他们的“弱点”,那便是纵然有再多能耐,他们也不能越过红线。于是,国民党部队在这一点上做起了文章。
开战之初,根据我军侦察兵发来的通知,总参要求抓捕与歼灭的重点敌军官兵,就有五名左右始终在红线附近徘徊。至于他们的总指挥柳元麟,更是早早地撤出了中方能够企及的红线区域。
国民党方面首战溃败之后,行事便更为狡猾:他们不再恋战,不与解放军深入接触,只要稍一触碰,就立刻向红线另一端的密林深处逃跑。因为有着无法逾越红线的死命令,中方只能停止追击,十分无奈。
当时,秦基伟坐镇昆明前线指挥部。他曾发出过这样的命令:战争打响后,如敌逃跑,命令部队,马不停蹄,跟踪追击!但追击最终停止于红线附近。秦基伟不曾慌乱,而是命令剩余的部队在中方的红线进一步清剿残兵,静观其变。同时,秦基伟也知道这并非长久之意,他第一时间便向总参提交了请求,希望中缅两方可以相互商量,允许解放军越过红线作战。
这份请求并未很快得到响应,直到1961年初,对战形势再度变化,红线内外的攻击范围,成为了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一场失败的“湄公河战役”,让缅甸方面发出了求援之声。
三、逾越与否:打破红线的战斗
在勘界战役的第一个阶段中,中方军队取得了极为亮眼的成绩。解放军共歼灭了国民党残军467人,击毙了两个师长,俘虏了中校以上的军官22人,还收缴了一大批武器、财产与毒品。
战斗结束后,解放军将这些物资全部送交给缅甸方处理,无形之中,拉进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对比之下,缅甸军队的战绩便略显惨淡,而这也恰恰印证了毛泽东与周恩来此前所担忧的问题。直到1961年开年,缅甸军方才打响湄公河战役,开始正式打击国民党残部。不料,缅军很快便落入了柳元麟的圈套。
最开始,缅军调集了约一万人的部队,沿着湄公河西岸,一路由西南向着东北推进。但柳元麟一招巧妙的“引蛇出洞”,便将这一万人带进了狭窄低洼的地带,他假装败退,实际上却如同黑暗中的毒蛇,随时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这就带来了极为戏剧性的一幕。
当年1月2日,缅甸联邦独立十三周年庆典在仰光举行,周恩来与陈毅等人均有出席。庆典上,捷报频传,人们都在为前线的胜利而欢呼。没想到几天之后,陡然生变,周恩来等人离开时,缅军已在短短几天内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重重危机之下,缅甸方向陈毅求助:求情中国军队越过红线,南下作战,救缅军突围。
得到缅方的积极回应后,周恩来也立刻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说:“我们愿意参加这一联合作战的讨论”。至此,两国的红线之争落下帷幕。取而代之的,是红线两端的倾力合作。越红线必死的作战局面被彻底打破,红线成为了一条真正的绳索,将中缅两国友好的现在与未来紧紧捆绑。
针对这一情况,总参谋长罗瑞卿说:“我们在缅甸访问期间,缅甸向我们介绍的都是胜利的情况,现在几次三番催促我们参战,可见他们现在处境困难。”他提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
罗瑞卿敏锐地指出,倘若缅方在向中方发出求救信号之后,仍然吃了大亏,就不免对中方产生不满。而针对国际上的舆论,他也不屑的表示:“缅方不怕,我们怕什么?”
于是,从1月25日开始,解放军开始在红线以南的区域作战。即便可以越过红线,解放军也依然有着铁一般的纪律。
总参多次强调:一切行动一定要按双方协定的范围实施——他们始终都有明确的意识,这不仅是一次战争,更是一次外交的试探与对垒。即便是盟友与盟友之间,合作之外,也有许多不可逾越的禁忌。
力求不伤害平民,是解放军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不仅如此,他们也不能到老挝边境作战,枪与炮弹不能越过湄公河,也要谨防湄公河上的汽艇受到攻击。只有确定靠岸的的确是国民党残军,才能发起攻击。
战争打响之后,国民党残军一路在原始森林中撤退,竟然一路退到了老挝边境的周围。他们在得知中方越过红线参战后,更是主动放弃了先前对缅军的围剿,忙着逃命去了。就这样,这支国民党残军仓惶渡过湄公河,离开了缅甸境内。
而柳元麟的总部,也被迫迁往了台湾,缅北国民党残军经营了十多年的老巢被毁,大快人心。在中方的帮助下,缅方收回了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将三十多万人口从战争的恐惧中解救了出来。
至此,这场因勘定红线而起的战争也因跨越红线而结束。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红线早已有了全新的含义,但是围绕着这条线所发生过的故事,却是同样的惊心动魄。
战争结束之后,中缅两国加快了勘界工作,最终明确了两国的边界范围。现如今,这条清晰的线,不再是殖民的屈辱历史,也不再是战争的警戒标志,而成为了中缅两国友好与和平的边界之线。我们永远都会记得,曾经有许多了不起的战士,为这条线的诞生,撒下热血。
参考文献
1、田昭林著. 中国战争史 全4卷[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04.
2、李德洙,胡绍华主编. 中国民族百科全书 15 傣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卷[M].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04.
3、张子申著. 毛泽东和杨成武[M].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4.01.
4、马昌法.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始末[J].档案天地哪个股票平台好,2011(11):22-25.